——纤维水泥平板定义作了修改,明确了纤维水泥平板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,有机合成纤维、无机矿物纤维或纤维素纤维等为增强材料,经成型、加压(或非加压)、蒸压(或非蒸压)养护制成的板材(见第3章,2006版的第3章);
——增加了砂光、蒸压养护、非蒸压养护、硅质材料、网纹板、饱和胶层剪切强度的定义(见第3章);
——调整了规格尺寸,长度扩大到4880m(见表2,2006版的表1);
——无棉板分类按用途分为A、B、C三类、按湿涨率分为低收缩板和普通板两类,抗折强度等级和抗冲击强度等级标记作了相应调整(见第4章,2006版的第4章);
——补充了原材料的依据标准(见第5章,2006版的第5章);
——外观质量中增加了背面、掉角质量要求(见表3,2006版的6.1);
——将形状偏差单独列表,形状偏差中取消了边缘垂直度,增加了平整度,厚度不均匀度按照厚度大小提出不同指标,对角线差按长度大小提出不同指标(见表4,2006版的表2);
——修改了尺寸偏差的指标要求,长度、宽度按不同区间提出不同指标,厚度分为网纹板与无网纹板,并按不同厚度区间提出不同指标(见表5,2006版的表2);
——增加了石棉成分要求;
——修改了物理性能的项目和指标要求,取消了含水率指标,表现密度由供应商在质量文件中说明,增加了导热系数、热雨性能、热水性能、浸泡-干燥性能及抗冻性试验中抗折强度比率指标要求(见表6,2006版的表3);
——抗折强度等级代号修改为R1、R2、R3、R4、R5,对抗折强度指标作了修改,原标准中的纵横向强度比项目改为单块较低强度,A、B类板改为饱水状态时的强度指标要求。增加了抗冲击强度、抗冲击性、饱和胶层剪切强度三项力学性能指标要求(见表7和表8,2006版的表4);
——修改了试验方法的表示方法,用表格形式列出各项目对应的试验方法,并补充了本部分增加的试验项目的检验方法(见表9,2006版的第7章);
——出厂检验项目,增加吸水率项目(见8.2.1,2006版的8.2.1);
——修改了型式检验条件(见8.3.1,2006版的8.1.2);
——增加了吸水率、热雨性能、热水性能、浸泡-干燥性能及抗冻性试验中抗折强度比率、抗冲击强度、抗冲击性、饱和胶层剪切强度的判定规则(见8.3.5);
——将原材料调整到附录A,作为标准的资料性附录(见附录A,2006版的第5章):
——补充了物理力学性能取样示意图,作为标准的资料性附录(见附录B)。